制度建设
机关干部提高综合文稿起草水平的10个法子
来源: 时间:2021年06月11日浏览: 次
来源: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
1、文字撰写和材料综合能力是干部应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。机关部门运筹帷幄,领导把关定向,多靠文稿形式实现。文字撰写和材料综合能力,直接影响领导者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工作能力的发挥,而且还直接影响群众士气。
儒家学派代表著作《论语、为政》篇中有“君子不器”的思想。“君子”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与标准“君子不器”,意为君子不能象器具那样,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。君子非凡夫俗子,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重任,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,对外能够应对四方、不辱使命。当前,在一个部门,研究型干部和材料综合能力强的干部往往是稀缺资源,他们或负责调查研究,或负责文字综合,或负责对外宣传,是学习的坚持者、思考的坚持者,始终紧绷着一根弦,工作极具压力、极有强度,也相当清苦。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往往使他们成为班子成员以外,在本部门工作上视野最开阔、组织最系统、思考最深入的人。
无论撰写讲稿,还是组织起草其他材料,批改机关部门、下属单位报送的文稿,都要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业务指导能力。这就要求领导者和起草文稿的同志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基础、市场经济理论、本职业务素质、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全球化知识,具备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理论基础、业务能力和广阔视野。否则,就难以提出指导性、操作性强的书面意见。从领导角度讲,也不能所有讲稿都由机关或秘书代拟,所有报送材料都批示“同意”、“不同意”或圈阅。应有独到见解,指点迷津。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。写好文稿,首先不能思想僵化,对新形势、新知识、新事物不闻不问,闭门造车。要坚持解放思想,善于掌握新知识,接受新事物,形成新思路。要及时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,了解国际国内最新动态,掌握社情民意。还要注意学习历史、文化、科技等方面的知识,重视知识更新,改善知识结构,不断丰富做好工作的知识储备。学习重在自觉,贵在坚持。爱因斯坦有句名言“人的差异往往在于业余时间,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,也生产着懒汉、酒鬼、牌迷、赌徒。由此,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别,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”。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学习是固本之基、活水之源。渊博的学识、深厚的理论功底,是提高能力的前提,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学习。学习是工作的基础,也是提高素质、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,更是提高文稿起草水平必不可缺的。中国古文化里有浓厚的学习热情。孔子曾说过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”。可见古人对学习的追求。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、“为学患无疑,疑则进也”等关于学习的态度、方法等名言警句,更是不计其数。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势。现在,一些干部常常陷于日常事务,不想学习、不知道学习的现象很普遍,主要表现在不思进取,得过且过,不用心学习,不用心汲取新知识,不深入思考新问题;致使作风漂浮、工作不实,敷衍了事、碌碌无为,有的甚至心态浮躁、追名逐利、一味混日子,还自我感觉良好;有的嘴上喊得多,真正扎实学习的少,“相逢尽道读书好,灯下可曾见几人”;有的干部学习是为了装点门面,应付组织上的检查,这样的学习是不会有真正的效果的。长期下去,不仅得不到提高,就连本职工作也难以做好。形势逼人、事业催人,我们一定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,多抽出些时间,沉下心来,多读点书,多学习组工业务,多思考点问题,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、业务本领,增强工作的实效性、创造性。总之,只有平时注重学习,才能在起草或修改文稿时,得心应手,厚积薄发,使文稿、文体更具有指导性、全局性、前瞻性。
2、要善于模拟角色。有句老话叫“文如其人”。一篇文章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、风格,甚至于德行,以及政策水平的高低,认识的深浅。写文章,尽管可以提倡百花齐放,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观点。可是,作为机关干部写文章更主要的是为领导服务,必须站在领导同志的角度上去思考,要模拟领导者的角色,先当一把领导者,这一点很重要,“小人”要说“大人”话,先进入这样的角色。当然,有些领导讲话稿的起草者往往也存在与领导同样的认识和想法,那就是喜欢写长稿。有人说,领导能说,全凭部属能写。我们提倡讲短话,讲有用的话,这很重要。讲话应简洁明了,需要少说废话,无关痛痒的话少说,必须说的话要简短,说一些实实在在有用的话,表达精确而不啰嗦,清晰而不冗长。同时,每个领导还有不同的风格,给不同层次的领导写,要先想其风格和高度,不可能都一样。首先要将服务对象的思想、风格领会透。
这里讲的材料的高度,说的是要符合不同层次领导的身份。在平时写材料的过程中,一些同志为了追求材料的高度,一味地拔高再拔高,认为话讲的越大就越有高度。因此,不管这项工作的本质是什么、作用有多大、意义有多深,动不动就讲要充分认识其时代意义,要充分认识到其极端重要性,要充分认识到其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。有些工作本来是例行性工作,却强调说是当前的首要任务、第一位的政治任务等等。这样写看似站得很高,听起来激动人心,但实际上大话、空话、套话一大堆,效果肯定不好。因此,提高文章的理论层次,追求材料的高度,不是拿几句口号吓唬人,更不是讲几句大话、唱几句高调,而是应当把道理讲的更实在,讲的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,讲的更容易让大家形成共识,那才是真正的高度。
3、要与读者、听者换位思考。写文章最终是给读者看的,要让听者(或听众)有所收获,得到启发。有些时候,会上领导所说的并不是听从所渴望知道、所乐于关心的,听众自然不会感兴趣。这就要求,领导讲话稿的内容,一定要依据会议的主题、参加会议人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写,要考虑到讲话时的现实环境,即时间、地点、人物和背景。要从对象、场合这些现实环境中找触发点,展开主题,这样才显得随和、亲切,没有生硬之感,也容易被听众接受。切不可说一些与主题无关、不着边际的话,讲一些与听众关系不大,让人云里雾里的话。为此,先要了解读者(听众)的实际情况,他的困惑所在,需要什么和接受能力,从而使文稿有针对性,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,进而达到共识,取得最佳效果。文稿特别是领导的讲话稿应该考虑和顾及听众的情感和心理需求,不要刻意追求篇幅长短,不能面面俱到穷尽所有问题,否则将会失去针对性和重点,大到领导同志报告,小到写通知(基本公文),与同志和朋友交谈,都要注意体察对方的心理和需求,不可无的放矢,徒然浪费人家的时间,甚至引起反感。
4、曹丕说过,“文以气为主”。意思是文章要有气势,不拖泥带水,不能平淡无味。但也不是张牙舞爪,虚张声势,而在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。分析要层层深入,气势绵绵,引人入胜,使读者深受启发。这就叫有气势,而不是东拼西凑,搞花架子。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前提是对问题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。
5、要潜心思考。《孟子�告子上》篇写道:“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”。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,我们要进行理性思考。因为我们看到的现象,其中有的是真相,有的却是假象。只有把感性上升为理性,才能深化认识,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。毛主席说,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?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?不是。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?也不是。人的正确思想,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。写好文稿,出好主意,正确思想从哪里来,我讲这个观点,是想提出一个建议,就是要挤出时间,妥善安排,多到下边走走,搞些调查研究,多了解一些实际情况,做到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,围绕“实事求是”去写,写出来的东西真实性强,指导性也强。
6、鲁迅先生说过,“好文章至少要改五遍”。不要怕改,从某种角度说,文章不是写出来的,是改出来的,这很深刻。要反复改,改的过程是很辛苦、很痛苦的。有时候把改过的稿子一看,面目全非了。但每改一遍总是提高一步。通过反复地修改,总感到没有白干。
7、多讨论,发挥团队精神。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就会碰撞出思想火花,一个人冥思苦想往往是有限的。有些大的文章要有几个部门联合作战,充分讨论,会谈出很多新的观点。
8、文无定式。古人云:文无定法,行云流水。我们写文章不可能总是一种模式,千篇一律。有人开玩笑说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可以用软盘把它存好,以后每年把它拷贝出来,换点新东西就行了。这是开玩笑。我的意思是说,写出的稿子,关键要从大的原则、大的思想上把握好,不一定固定模式,要生动活泼,丰富多采。
9、要增强责任心。写文章也好,校对也好,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们在这样一个岗位上,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是不行的。校对和检查也反映出一个人的思维逻辑强不强,严密不严密。有些人一眼看过去,有问题就能看出来。而有的人看了多少遍就是看不出毛病。这反映一个人思维的严密性、集中思想的本领,但更主要的是责任心。好端端的一篇文稿,如果有个别字和标点符号错了,未检查出来而发出去了,就象是品尝一道好菜时吃下了一只苍蝇,心里总感到不舒服。
10、注意改进文风。讲管用的话,现在有些讲话和文章,套话、空话多,照抄照转文件上的话多,缺乏针对性。讲话、写文章要开门见山,想说什么就直接说。要讲明白话,讲话要通俗易懂,善于把复杂的道理,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,这是讲话、做文章的最高境界。要讲短话。用最短的时间,最短的语言,把你要说的深刻道理说明白,在简短的讲话中,给人以更多的有用的东西。改进文风关键要有创新意识,要有真知灼见,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。所以,撰写调研报告也好、为领导起草文稿也好,都要把握主题、抓住重点、画龙点睛,避免冗长乏味,缺乏新意。同时,也要有文采、能够吸引人,避免枯燥刻板。古人说,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要多写多练,善于从写作实践中摸索规律,使写出的文稿逻辑严谨、叙述清楚、说理透彻、语言简炼。